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清朝(十)(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打印机版
文/心缘
 
【慧园】开始走向衰落的清王朝—咸丰之治

1850年,道光帝去世后,由其第四个儿子奕宁即位,年号咸丰。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二十六年,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咸丰虽然治国能力和办事魄力等方面都很欠缺,但却一直以“仁孝” 著称,因此得以登上皇位。

关于咸丰时期的预言

关于咸丰帝,唐朝高僧黄檗在《禅师诗》第七首中预言了咸丰的在位时间和发生的事情。诗中预言道:“亥豕无讹二卦开,三三两两总堪哀。东南万里红巾忧,西北千群白帽来。” 第一句“亥豕无讹二卦开” 预言咸丰登基之年是辛亥年,第三句“东南万里红巾忧” 预言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西北千群白帽来” 预言英法联军头戴白帽進入北京并火烧了圆明园。

唐朝的著名预言《推背图》第三十四象和第三十五象也分别预言了太平天国事件和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推背图》第三十四象的图像是洪水滔天,树苗只露出点头来,河边白骨成堆。暗指太平天国之事。谶文是:“头有发 衣怕白太平时 王杀王” ,颂文是“太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成里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 对后人而言,这是讲得十分清楚的一象。文字一目扫去,对历史和预言有感觉的人会脱口而出,这是讲太平天国!“头有发”指太平天国的民众留长发,但不按满清规定结辫,被称为“长毛”。“衣怕白”喻指太平天国的天京内讧中,执白旗的北王韦昌辉屠杀了东王杨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和士兵2万多人,造成一片血腥恐怖。“五色章成裹外衣”:此句意指太平天国以五色旗为标志,又以诸多纲领而闻名--包括《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等。“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 意思是洪秀全的起义以及和清军的战争,造成庄稼长势不好。“中原曾见”指曾国藩在湖南组成湘军。此句意指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最终败于曾国藩的湘军手下。

《推背图》第三十五象的图像是有一城墙,城门口站着三个人。隐喻咸丰去世后,三个大臣辅佐幼主。

谶文是:“西方有人,足踏神京。帝出不还,三台扶倾。” 意指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出逃,却没有回来,死在外边,遗命端华,肃顺和载垣三大臣辅佐幼主。

颂文是“黑云暗暗自西来,帝子临河筑金台。南有兵戎北有火,中兴曾见有奇才。” 前两句还是预言英法联军入侵,咸丰逃到承德。而此时南方有太平天国起义,北方有西方入侵。曾国藩为中兴奇才,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
且看历史的真实。

内忧外患中的咸丰统治和咸丰之死

咸丰即位后,同时面临着两大问题:内忧是太平天国的起义,外患是英法等国对中国的侵略。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与清王朝的对峙

康乾盛世给大清王朝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繁荣,还有人口的迅猛增加,这自然相应的带来了一些隐患。也就是说,当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耕地的增长速度,而又缺乏自然淘汰之法,人口的激增可能会导致社会动乱。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开始由盛转衰,经济衰退,政府收入和储备都在减少,加之吏治腐败,人口压力带来的负面作用开始显露出来。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 的四十四年中,有记载的武装暴动和民众起义多达93次;而从道光二十一年到二十九年的九年中,这类事件达到110次。而1850年,即咸丰即位后当年十二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次年,太平军攻占永安;1852年,攻占武汉:1853年,攻占九江,安庆和南京,并在南京建立都城,改称天京。太平天国自此控制了中国南方大片地区,并在辖区内实行一些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太平天国对清王朝构成了威胁,并准备挥师北上,進攻北京。但是1856年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内乱,将士死伤无数。这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为清军的反攻提供了帮助。这次战火,一直延续到同治三年,地区之广,规模之大,耗银之多,死人之众(几千万人) ,影响之深,是清朝建国以来从未有的,使清朝大伤了元气,开始走向衰亡。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冲突

鸦片战争结束后十余年内,列强在华势力有了明显上升。地理位置优越的上海超过广州,成为了中国的最大港市。英、法、美还在该地强租大片土地,建立了所谓的租界。1844年,清政府设置了负责“夷务”的“五口通商大臣”一职,由驻在广州的两广总督兼任。但是,欧美驻华使节都远离北京,最多只能直接和两广总督等地方官员打交道,还常常不得谋面。对于外人可在五口居住通商的约定,列强解释为可以進城。在广州,这一局面由于民众的极力抗拒一直未实现。在清政府内部,天朝大国心态和闭关拒夷倾向也还明显存在。年轻的咸丰帝于1850年即位后,对“抚夷”做法愈加疏离。五口通商之后,虽然鸦片走私更为肆无忌惮,一般的外国商品也大量偷税漏税,但洋货在中国的销售未有明显增加。列强对于这些情形甚为不满,谋求進一步使中国屈服于自己的意志,获取更多的在华权益。到50年代初,作为侵华先锋的英国已在考虑再次发动对华战争。

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后,英方有人建议乘机对中国政府采取行动。太平军攻入湖北、安徽境内后,英方又盘算進行干涉,以保护自己在长江流域的现实和潜在利益,并借此从清政府取得报酬。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将其改名为天京,作为自己的都城。此时,英人的想法又有变化。他们认为,太平天国已控制中国南方大片地区,且势头正猛,有可能取代满洲王朝,在这种局面下進行干涉很不明智。由于太平天国信仰上帝和所辖地区秩序良好,很多外人对它也有不同程度的好感。但是列强并不看好太平天国领袖们对外人的态度,认为他们倨傲自大和不谙世情,无尊重外国条约权利之意,严禁鸦片与己利相违,所信之宗教与基督教也是两码事。不过,它们打算暂且保持中立,借机向中国的朝廷索取新的权益。到1854年,中国的战局渐呈僵持,清政府不再那般岌岌可危,列强的“修约”活动也活跃起来。但是他们提出的要求遭到了咸丰的拒绝。英国和美国驻华公使均向本国建议出兵中国。

此时,由于英国正在欧洲忙于克里米亚战争,无瑕在远东用兵,而势单力孤的美国也不愿这样做。“修约”活动处于停滞阶段。

1856年3月,克里米亚战争结束。9月,太平天国发生内乱,东王杨秀清被杀,将士死伤无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清军开始加强了军事反攻。在这种背景下,“亚罗”号事件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该船遭到搜查的反应是‘对(英国)政府数月来一直暗中准备战争的公开证明’”。

所谓“亚罗”号事件是指1856年10月8日,泊于广州水域的船只“亚罗”号上的12名水手因有海盗嫌疑被清兵捕走。该船曾在香港注册,船长也是英国人。1855年起,港英当局允许属中国人所有的船只在香港注册和悬挂英旗。这类船只以“英船”身份为掩护(往往还雇佣外人担任船长),时常卷入走私和抢掠勾当。港英当局这样做,一大目地正是向从事走私的中国船只提供庇护。根据虎门条约,往来于五口和香港的中国商船,必须先在五口领取牌照,港英当局须对这些牌照严加稽查,以防“走私偷漏各弊”。根据英国政府在1854年颁布的商船条例,只有属英国人所有的船只才是英国船。因此,港英当局的做法明显违反了条约和英国法律。

事发后,“亚罗”号的船长报告了英国领事馆,还称中国兵勇扯弃了船上的英国国旗(他当时并不在船上,与该船相邻的外船的船员也称未见悬挂英旗)。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哈里·帕克斯)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称中方违背条约,要求放人和道歉。根据虎门条约,若中国官员欲捕拿避匿于英船的不法华人,首先须照会英国官员。叶名琛很快答复说,“亚罗”号在中国制造,船东也是中国人,属中国船只,中国兵勇上船缉捕罪犯未违反条约。他还欲交出九名水手,只留下须审讯的三人,但被巴夏礼拒绝。同时,巴夏礼也与在香港的公使包令通气。包令表示,“亚罗”号确在香港注册过,但其有效期在9月底已截止,英国在法律上无权保护该船。但他诡称,中国人当时并不了解此点,也无根据断定“亚罗”号不受英国保护,因此他们的行为还是与条约不符。包令打算借机大做文章,在他授意下,巴夏礼再次照会叶名琛,仍称“亚罗”号受英国保护,要求释放全部水手、尊重英旗、正式道歉和保证不再有此类行为。他还威胁说,若在48小时内得不到满意答复,即令英舰扣押中国的官船。在回复中,叶名琛坚称“亚罗”号是中国船只。他还指出,事发时船上根本未挂英旗;而且,英船根据惯例须在落锚时降旗,在起锚时再升起。英方劫持了一艘中国货船,并于21日发出最后通牒,以進攻广州作为威胁,强令中方在24小时内交还全部水手和赔礼道歉。在通牒到期前一小时,叶名琛被迫将全部被捕水手送交巴夏礼,并保证今后必就搜捕英船之上华人知会英国官员,巴夏礼仍以未获正式道歉等理由拒绝接受。10月23日,英舰闯入珠江,向广州发动進攻,第二次鸦片战争拉开了序幕。

英军发起進攻后,叶名琛以为敌人搅闹一下就不得不收场,有意避战以示容让,后才组织民团和中止贸易,鼓励杀敌。29日,英军攻入广州,由于兵力有限很快撤出。英方又多次提议就道歉、入城等问题谈判,叶名琛拒绝接受,还力言中方所为在情在理,英方则滋事妄为。英军恣意挑起战端,又大肆劫掠炮击,毁坏民房、船只无数,令中国军民无比愤慨,他们焚毁了广州的外国商馆,不断袭击英军。1857年1月底,英军被迫退出珠江。叶名琛据此向北京报告说“水陆获胜,夷情穷蹙”。

由于英国帕麦斯顿内阁已表示支持在广州的军事行动,包令向国内请求增兵。在伦敦,英国内阁力主以武力同中国交涉,但遭到很大非议。鉴于“亚罗”号事件的很多事实,很多人士不能不承认英方的理屈。3月3日,英国议会下院通过动议,认为出兵中国缺乏依据。帕麦斯顿遂解散下院,另行选举。重新选出的下院以85票的多数通过了帕麦斯顿内阁的战争政策,额尔金勋爵(詹姆斯·普鲁斯)则被任命为率军赴华的专使。法国也委任葛罗为专使,与英国联合出兵。英法还邀请美国一同出兵,美国的回答是愿意在不参战的情况下与英法合作。俄国也卷入了这场侵华行动。俄国同意合作,但不欲与英法联合出兵。它还致函中国,称英法将要進犯,企图以助华为诱饵,使中国割让东北大片土地。随后,俄国特使埃费米·普提雅廷到达天津欲求谈判,清政府要求他转往黑龙江地区商议,普提雅廷则远赴香港会晤他国使节。俄国的政策实际是,与英法有所合作,同时在黑龙江地区相机采取独立行动。

 


网站反馈: huiyuan-editor@minghui.org  huiyuan-webteam@minghui.org
欢迎转载传阅本网所有内容,但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2-2003 Huiyuan (Minghui)
(建议用 Internet Explorer 5, Netscape 6 或更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