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作恶多端 难逃恶报
打印机版
文/清言
 
【慧园】明朝时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有个恶人叫张震,号长男,在东厂里充当刽子手。他依仗权势,私制刑律,滥用私刑,专门以敲诈勒索为生。无论走到哪儿,他袖子里总是带着一根铁索,所以人们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张一索”。他不知羞耻,反而很得意的说:“要想发达,就要名号先叫响出名,我现在就要发达了。”

张一索的妻子却十分善良,她信佛敬佛,通晓因果报应之理,所以经常对张一索苦苦相劝,对他说:“你应赶紧改恶从善,不要再害人了,否则不会有好报应的,不要以为做了坏事上天不知道啊!”

但张一索哪里肯听,他在外面稍微找到点借口,便会把人索回来,用私刑吊铐,直到把人折磨的人受不了了,再威逼写下认罪书,这才饶人一命。在当地没有不畏惧他的,连当地衙门的衙役都要怕他三分。

有一次,他在酒馆喝酒,邻座的田甫和其仆人,正在与另一人喝酒谈话。张一索偷听到田甫与另一人正在议论什么做官要花费打点多少钱的事。张一索一看终于找到了把柄,便把田甫和仆人全都抓回家去吊了起来,向他们敲诈要五百两银子,不然就杀了他们。后来又将两个倒吊起来,往鼻孔灌烧酒,又把纸点燃了,放在鼻子上熏蒸。直到逼得两人生不如死,说愿意拿出一千两银子希望张一索饶了他们。张一索这才把仆人放出来回去凑钱,仆人凑不够那么多钱,听说中城察院有个赵青天赵良,为官廉明刚正,不避权贵,无奈之下只好去向他喊冤告状。

赵良接了这个案子后,查明情况,立即将已经被折磨的奄奄一息的田甫从赵一索的家中解救了出来,把张一索当堂打了五十大板关入了死囚大牢中。

赵一索在大牢中白天戴刑具,晚上就被索到匣床上,痛苦不堪。这样一直过了一年时间,妻子多方求情,才得以到死囚大牢中见了张一索一面,只见张一索浑身是伤,手足被绑。夫妻两人抱头痛哭,妻子一边哭一边对丈夫说:“我当初就劝你行善,听人说‘行善的上天堂,一般样穿衣吃饭,父母、兄弟,夫妻、儿女欢聚一处,这都是在生忠孝仁义之人;为恶的入地狱,受诸样苦楚,披枷戴锁,忍饥受冻,百体损伤,亲人难见,这都是在生时欺诈恶狠之徒。’你平时一句都不肯听信我的。我今天看到你在这里受苦,皮肉开裂;白天手足镣锁,送来酒饭,都被狱卒吃了,忍受饥饿;今晚上了匣床,丝毫都动弹不得;夏天被毒蚊叮咬,冬天百体冻僵;日夜耽着鬼胎,不知存亡死活;昏昏沉沉,黑黑暗暗,抬头只能见到土墙,天日都难见。单这个地方就已经是活地狱了。”

张一索后悔的说道:“我如果这次能够从这里出去,一定学做个好人,再不做以前那些坏事了。”上天毕竟仁慈怜悯,可能见张一索已经有悔改之意,便又给了他一次机会。没几天,张一索的案子被重新提审,他被再次责打八十大板后,被判做三年囚徒。

张一索出来后,在妻子的劝说下,勉强离开了衙门做了一个小生意,挣了不少钱,夫妻两人快活度日。有一次,在做生意时,面对一商人的巨额资产,他又起了贪占之心,把要改恶从善的念头忘的一干二净了,于是勾结赃官,造假陷害了那个商人,抢占了他的财产。不善的念头一旦放任不加约束,就愈加不可收拾。不久他又依仗赃官的权势,到福建的港口管理来往海外做生意的船只。张一索对出去贸易的船只一概不管,对做完生意回来的船便都扣留下来,给那些商人扣上个私通洋贼的罪名,都扔到深海里淹死了。如此数年来,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

可能张一索遭报应的时机到了。不久,赵良被任为福建巡抚。赵良上任刚三天,就做了一个梦,梦中数百鬼魂浑身淋漓湿透了,都一手拿一张长弓,一手拿铁索,好象在他面前哭泣告状。忽然一声震雷,把鬼魂都驱散了,眼前是一片汪洋大海。

赵良醒来后,觉得此梦蹊跷,心想这些冤魂上下湿透了,又看见大水,肯定是堕入水中而死;还有那弓很长,显然是说姓张,都拿一根铁索,听到雷声后都被驱散,这难道是那个叫张一索的张震害死了很多人、所以冤魂在梦中来告诉我?于是第二天就立即升堂,巡视港口。结果发现海边那些张一索所说的民船居然上面没有一个人,又忽然来了一阵狂风,将船吹向下边的一个海滩,那里涨起了百十余堆白骨。赵良大吃一惊,立即将张一索抓拿起来,详细审问。张一索面对确凿的罪证,只有如实招了出来。在抄没其家时,发现其家资有数百万,还有很多的奇珍异宝,这都是从到海外做生意的客商那里抢夺来的。

赵良将案情上报朝廷,奉命将张一索送入刑部,三司审理后被定为凌迟大罪,关入天牢中两年,在里面受尽牢狱之苦,到刑期后被押到西牌楼下当众处死。

恶贯满盈的张一索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要知道恶有恶报,毫厘不差,张一索在阳世的报应结束了,不知在阴间还有多么可怕痛苦的惩罚在等着他。试想他当时如果能够听取妻子的劝善之言,最后也就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了。

古人说的好:“未来过去总难知,其把当前错一时。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网站反馈: huiyuan-editor@minghui.org  huiyuan-webteam@minghui.org
欢迎转载传阅本网所有内容,但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2-2003 Huiyuan (Minghui)
(建议用 Internet Explorer 5, Netscape 6 或更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