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百忍堂
打印機版
文/何佐
 
【慧園】張姓人家溯源,其中有著名的"百忍堂"的堂名。 據《舊唐書》中《孝友列傳》記載:壽張縣(今濮陽市台前縣)張家莊村張公藝(公元577一676年),以 “忍、孝”治家,九世同堂,和睦相處。唐高宗路經其家訪賢,詢問治家之道,張公藝寫百餘“忍”字受唐高宗嘉獎。

遠在東晉時期,張公藝尚未出世,其家族已經成為一大望族。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高洋,在天寶元年(公元550年),親書“雍睦海宗”金匣,並派東安王前去拜訪。另據壽張縣誌記載:隋文帝開皇八年(公元588年),聖渝邵陽公樑子恭攜匾亦親慰撫,其匾題詞曰"孝友可師"。這年,張公藝剛滿12歲,張公藝的祖父已去世,主持家務的是張公藝的父親張興。

隋朝末年,唐王李世民曾單騎到佔據任城(今山東濟寧)的徐圓朗的軍中刺探軍情,不幸被徐圓朗的人認出,欲圍攻捉拿。李世民殺開一條血路向西北方向逃去。當他來到壽張縣張家莊前,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獨木橋,李世民身負重傷,人困馬乏,不幸馬失前蹄跌入水中,巧在這時,張公藝帶領幾個青年在河岸邊習武,他見一壯士跌人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給他治病養傷,不幾日李世民便恢復了健康。當時,李世民不便於說明自己的身份就啟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沒忘張公藝救命之恩。所以在貞觀九年特賜親書"義和廣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

當使臣來到張家莊時,張公藝正在召集人員在當年唐太宗李世民過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橋。使臣回京稟報給唐太宗,唐太宗便批資修建,並派尉遲敬德監修。這座規模宏大的石橋長約60米,寬6米,始建於唐貞觀九年,距今1300多年。後來此橋被稱作 "訪賢橋"、"古賢橋",張家莊更名為古賢莊。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同皇后武則天,帶領文武百官離京去泰山封禪,歸來路經壽張縣訪賢,當時張公藝已88歲高齡。當唐高宗問張公藝治家的方法時,張公藝寫了一百個"忍"字,並詳細說明了"百忍"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姑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唐高宗聽後倍受感動,當即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並敕修百忍義門。唐高宗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

張公藝去世後,後人為紀念這位"忍、孝"治家的賢人,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紀念。

 


網站反饋: huiyuan-editor@minghui.org  huiyuan-webteam@minghui.org
歡迎轉載傳閱本網所有內容,但請註明出處 Copyright © 2002-2003 Huiyuan (Minghui)
(建議用 Internet Explorer 5, Netscape 6 或更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