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袁崇煥千古沉冤(二)
打印機版
文/毓超
 
【慧園】
*誅毛文龍

天啟六年時,袁任遼東巡撫,對鎮守皮島「東江」之毛文龍深表不滿,曾有撤銷東江鎮之請求。八月袁抵遼東後,了解到毛與清軍作戰從未獲勝,既不練兵備戰反而招商販賣禁品,從中獲取暴利,遇戰爭時很少服從調遣,對其不滿日甚。袁因請求改變運往東江糧餉餉道,且派員掌理以控制毛,毛不甘受文臣監制而上疏抗辯連及於袁,且以皮島會因此發生兵變而要脅朝廷,表明不受袁之節制,是以袁益惡之。

崇禎二年六月,袁藉口檢閱兵馬,乘船抵皮島;毛置酒款待,席間袁提出改革,毛當即反對,袁乃勸其回歸故里,毛恣意答謂早有此意,惟鑑於熟識遼東情勢及後金內幕者只有其一人,要待收復遼東攻佔朝鮮後方能成行。袁見其冥頑不化,益堅其誅毛之心。

六月五日袁邀毛觀看將士騎射,事前在山上設帳筵,四下伏甲士,不讓毛部卒進入,責問毛違犯朝命;毛不服極力辯解,袁斥責後乃下命隨從除去毛之冠戴,將其捆綁,從容宣布其十二條當斬罪狀。毛聞之始魂喪膽落,拚命叩頭乞免一死。袁乃請出尚方寶劍,頓首請旨:「誅毛文龍乃整肅軍紀,諸將士有效尤如毛者當誅,臣如不成功如誅毛文龍一樣誅臣。」同時諭告毛部下,只殺毛而罪不及無辜。當時毛部下將士數萬人,但無一敢反叛者。袁斬毛於帳前,著人棺殮毛屍,翌日祭奠曰:「昨日斬首是按朝廷大法,今日祭奠乃同僚私情。」一時聲淚俱下,仍讓毛子毛承祚在帳下效力,事後奏呈崇禎帝。崇禎雖震驚,但需仰賴袁收復遼東,只得降旨表揚,並勉強順從袁一切請求。但帝心深處,對袁已生疑忌,埋下日後殺袁禍根。

*京師之圍

遼東防務經袁大力整頓後更加牢固,前任遼東巡撫時,曾與後金作過和議談判,這次復鎮薊遼,仍繼續與後金談判。但皇太極自寧錦兵敗後,表面與袁有書函往還及談判,但心實不甘,圖謀明朝江山,因袁重督遼東難以突破,乃積極練兵,以聲東擊西之戰術,避開寧錦一線而繞道蒙古,直指明都城,因山海關以西關塞頹毀、軍備鬆弛,後金兵鐵騎如入無人之境。參將張安德敗逃、張萬春投降,十一月初二日已抵達遵化,山海關總兵趙率教聞軍情緊急,乃率兵馬經三晝夜飛馳到達三屯營,總兵朱國彥閉城不納,趙不得已率部西行,不期與後金軍相遇,奮力拒戰,不幸中流矢身亡,全軍覆沒。遵化城守將不是戰死便是脫逃,總兵朱國彥將逃跑將帥名單到處張貼,散盡家財後偕妻子上吊自殺,於是遵化陷入敵手。

十一月初一日,袁督師自寧遠趕赴山海關,知後金已繞道蒙古入侵,乃轉往榛子嶺調動兵馬,又命保定巡撫解經傳馳援。但清軍陷遵化後,揮軍指向京師,袁聞警後,因情勢危急,等不及請示朝廷,即率同祖大壽等於十日抵達薊州,所經諸城皆留兵駐守。崇禎聞報喜極,乃降旨嘉勉並發金犒賞將士,授命統領各路援軍。十二日清兵陷石門驛,袁乃移營城外,次日偵知清兵繞過薊州向西挺進,直逼京師,袁急領遼東鐵騎一萬星夜馳援,部眾以為未得朝命而回師京都,會遭猜忌,袁大義凜然云:「如能解難,雖死無憾。」十六日抵左安門時,不料京師謠言滿天飛,竟訛傳袁召敵進京,崇禎生性多疑,適值袁因兵馬疲憊不堪,請求進城休息,卻遭崇禎拒絕。

清軍在通州北二十里處紮營,分別向彰義門、天津、密雲、居庸關、良鄉、固安推進,情勢極為危急;袁命大同總兵滿桂、宜府總兵侯世祿率部列陣德勝門,袁與祖大壽列陣廣渠門,嚴陣以待。十九日皇太極大軍掩至,袁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兩肋俱中箭,幸未透重甲,明軍猛烈反擊,後金軍大敗而逃,袁乘勝追擊,八旗兵死傷慘重,皇太極被迫撤退。一場浴血戰,京師之圍乃解。

*千古沉冤

此次後金軍入侵,乃突破薊遼總理所轄地區,袁聞變而千里馳援,自以為有功無過。但京城人士卻認為後金軍得越寧錦防線遠道而來,全因袁通敵之過。加以大學士溫體仁、兵部尚書梁廷棟均認為袁將威脅其權位,因妒忌而誣蔑其「引敵迫和,居心叵測」,魏忠賢餘黨借機落井下石,紛紛上疏誣告。崇禎本性已屬多疑,兼且剛愎自用,對袁疑心益重,適值皇太極利用前時擄獲之太監,施行反間計,將之放還,藉其口傳訊袁暗通皇太極。

十二月一日,崇禎召見袁和滿桂及祖大壽。時袁正派總兵張弘漢追擊後金軍,聞召即趕赴平台,崇禎當即責袁為何殺毛文龍。因事出突然,袁一時不知如何解釋,崇禎乃下令即將袁押入錦衣衛獄,魏忠賢黨徒力攻袁「擅作主張和議,任意殺戮大帥」兩大罪狀,於是法司判袁謀叛罪而處以磔刑。

崇禎三年九月廿二日,一個忠心為國、勞苦功高之袁崇煥,在聽信謠言的民眾一片賣國奸細唾罵中被綁赴刑場,施行慘無人道之「凌遲」。臨刑前袁悲憤難抑、仰天長嘯、高吟一詩: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袁的身軀被劊子手寸磔支解、死不瞑目之頭顱被砍下懸竿示眾,屍體血肉模糊,而觀刑之愚昧民眾猶未解恨,擁向屍旁,腳踢唾沫,投擲磚石,似不將之銼骨揚灰不足以平民憤焉。英雄一世,卻遭奸人謠言毒害,無知民眾聽信謠言,助紂為虐。可悲,可嘆。袁之僕人畬有冒險於夜間將其屍偷回家中,葬於後院,但不敢立碑,遺命後人世代在旁守墓,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後語

明朝皇帝為鞏固其帝業,置臣民於控制之下,生性殘忍嗜殺、多疑善妒、昏庸寡恩、貪圖逸樂、輕信讒言、剛愎自用。廷杖及凌遲之慘無人道、特務機關之東西廠及錦衣衛,直如人間地獄,自壞長城,不亡似無天理,李自成兵陷京師,崇禎走投無路而自縊於景山,自縊前寫下:「君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自認無面目見先皇,以發覆面然後上吊,到死不知悔。我以為其句應改為:「君實亡國之君,臣未必是亡國之臣。」

 


網站反饋: huiyuan-editor@minghui.org  huiyuan-webteam@minghui.org
歡迎轉載傳閱本網所有內容,但請註明出處 Copyright © 2002-2003 Huiyuan (Minghui)
(建議用 Internet Explorer 5, Netscape 6 或更新版本)